首页 > 头条 > 正文
教育App采集人脸信息被要求先充分论证!AI进校园进一步规范
11-27 09:30:06 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消息,针对高校教育类APP泛滥、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等问题,教育部将开展治理行动。11月26日,南都记者从教育部官网获悉,教育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印发《高等院校管理服务类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专项治理行动方案》(下称“方案”)。 

在个人信息采集方面,方案指出,所有教育移动应用不得向用户重复采集个人基本信息;采集人脸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应充分征求用户意见,并论证科学性、伦理性及安全性。

方案:各高校应建立数据共享制度

据了解,此次治理行动的对象为高等院校服务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广大师生工作生活的管理服务类教育移动应用,包括学校自主开发、自主选用和上级部门要求使用的教育移动应用。

行动目标是在2020年3月底前完成管理服务类教育移动应用的清理工作,问题教育移动应用的数量明显减少,违规采集个人信息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投诉举报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广大师生、家长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南都记者注意到,在个人信息采集方面,方案指出,各高等院校应建立教育移动应用重大事项的决策机制。对要求统一使用和大范围采集个人信息的教育移动应用,除关系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学校和师生人身安全的以外,应在履行立项和审核程序的基础上,充分征求用户意见,并经领导班子审定同意。采集人脸等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教育移动应用,应在上述要求基础上组织科学性、伦理性、安全性论证。

方案还提到,各高等院校应建立数据共享制度,所有教育移动应用使用个人基本信息应从基础数据库中共享,不得向用户重复采集个人基本信息;原则上大范围采集个人信息的教育移动应用应通过移动应用个人信息安全认证,规范数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现状:AI进校园,市场与质疑并存

据南都此前报道,当前AI(人工智能)进校园,市场与质疑并存,争议点主要在隐私泄露及数据安全。

微信图片_20191127000009.png

南都此前报道

目前,各式科技新兴企业、教育培训公司、以及互联网巨头纷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布局智慧教育领域,其中切入点包括考勤、安防、智慧教学、家校互动等方面。

在生物识别方面,当前国内多所学校都已进入“刷脸时代”,大多用于学校或宿舍门禁、食堂支付等场景。也有学校开始在课堂上试点“人脸识别”系统,可实现刷脸考勤、分析学生上课状态等功能。除课堂人脸识别系统之外,智能校服、智能手环、智能头环等产品也曾因涉及个人数据采集引发巨大争议。

教育移动应用可能引发的数据风险,已引起教育部门关注。9月5日,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引导规范教育移动互联网应用有序健康发展的意见》(下称“意见”)。在数据安全上,意见明确要求,教育移动应用提供者应当建立数据保障机制。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当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信息应当取得监护人同意、授权。

同日,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在接受采访时称,教育部已在关注人工智能进校园一事,并正在组织专家论证研究。他表示,“(对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我们要加以限制和管理。现在我们希望学校非常慎重地使用这些技术软件。”

原标题:教育App采集人脸信息被要求先充分论证!AI进校园进一步规范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

本周热榜

汽车

教育

美家

楼市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