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悦读 > 正文
为什么我的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
09-13 14:16:25 来源:青年文摘微信公号

01

不知何时起,我们发朋友圈都开始战战兢兢,仿佛在考场斟酌作文要怎么布局谋篇。

图片是不是显得太没档次?

明明很喜欢的包包,但是logo露出来别人会觉得太便宜吧?

这本书真的很好看,但是发出去大概大家会觉得我太装……

思来想去,十几分钟过去,觉得还是不发为好。

上周无意发现,有位好友很久没更新朋友圈。

问原因,她说:“给你讲两件事吧。”

一天早上起床,她看到蓝天白云很美,兴冲冲拍照想要分享,却看到朋友圈上一条是某同学出国旅行,长裙飘飘,天似乎更蓝,云朵也更可爱,评论一片称赞。

还有一次,她跟老公出去在本地网红店吃了顿无比满意的火锅,晚上回去想发图,发现女同事晒机票,为吃火锅特意去成都,评论里都是羡慕。

再翻翻自己的朋友圈,三三两两的点赞,零评论是常态。回想从小到大的经历,她似乎都是那个默默无闻的“边缘”女孩,期末评语如出一辙地被打上标签:“内向”“要开朗一点”。

“你知道我就是这样的性格啊。”她说。

于是她索性关闭了朋友圈,少了纠结与烦恼,从此默默当个旁观者。

02

知乎上有个老问题:“从来不发朋友圈的是怎样一种人?”

有一条回答大致是说,答主三年没发朋友圈,因为自己现实中就没有多少朋友,但是她也渴望有很多赞,渴望感受到被关注,但最希望的还是有一天哪怕无人点赞,也能大大方方地发朋友圈。

我把这条回答转发给好友,开玩笑说:“这不会就是你写的答案吧?”

这些问题也曾困扰过我,当我意识到症结所在时,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壁花少年》。

少年查理在念高中的第一天就开始计算毕业倒计时,希望赶紧结束高中生活。

他是有如电影名字一样的存在,名副其实的“壁花少年”。

他待在自己的世界与伤痛里,给逝去的朋友写信。

他会看着在灯光下与众人一起舞蹈的好友,可即使眼里闪耀着渴望,也只是站在一边不言不语。

很多时候,我们不也是如此?处在“想做而不敢做”之中,不是因为这件事有多难,跨不过去的,只不过是自己内心的那道坎。


我问自己,既然能发朋友圈公开的事,为什么还要遮遮掩掩只给一部分人看到呢?你看有些人发的状态多随性。如果是你,肯定认为大家会觉得这样很蠢吧,但你现在觉得他们蠢吗?并没有,你觉得他们很可爱。

于是我决定勇敢一次,删除了朋友圈的八个分组标签,取消了屏蔽的那些人,完完全全地敞开自我。

明明就是想要追求被认同和赞赏的满足感,那就大大方方地追求;明明只是想分享日常,就不要被“精致”捆绑。就像《壁花少年》里英文老师对查理说,“你要学习参与”。电影中,查理每次都知道答案,却不像同学们那样七嘴八舌地争着回答,这一切,老师都看在眼里。

在朋友圈,我开始了自己的热情点赞之路,先把自己交出去,看看能换回什么。

不久之后,我发的状态也开始获得更多的存在感,甚至有好久未联系的同学蹦出调皮的评论。这真的已经是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几乎毫无成本却十分高效的人际交往方式了。


03

而我很庆幸的一件事是,自己取消屏蔽了一个很爱碎碎念、一天要发十条状态的男同学后不久,就从他那儿得知一位小学同学生重病的消息,这让我得以在她生命最后的时光前去探望。

病床上的她瘦削脆弱,但眼里还是流露出感激:“真没想到你会来看我,好多年没联系了。”

“是啊,都在一个城市工作,都没碰过面。加个微信吧,等你出院了一起吃饭。”我忍住哽咽,努力表现得像在大街上跟她偶遇一般寒暄。虽然我们都不再年少天真,都清楚她时日无多。

直到现在,我偶尔还会点开她的朋友圈看看。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所传达的一样,逝去的人需要被记得,否则,他就真的会永远消失。

仔细想想,孩提时的每一声啼哭,将要离开人世前的每一个眼神每一句话,哪件事不是在寻求他人的关注呢?害怕被丢弃,是人类的天性。


《壁花少年》中,查理交到了自己喜欢的朋友,他也能感觉到朋友对自己的在乎,所以才能够一点点打开内心世界,最后把自己童年的阴影向医生和盘托出。

这个时候,屏幕前的我,也替他松了一口气。

我发私信问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好友:“你是不是很少给别人点赞呢?你和我关系这么好,我都几乎收不到你的评论。你说你的性格就是这样,从过去到现在,可是你又渴求关注,难道要永远等着别人来敲你的门吗?也许只需要多往前一步,世界就开阔了。”

我不想再屏蔽任何人。

无论在朋友圈还是现实中,我们的屋子冷冷清清没人进来,也许只是因为我们先关上了门。

原标题:为什么我的朋友圈不屏蔽任何人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 头条
  • 重庆
  • 悦读
  • 人物
  • 财富
点击进入频道